[禪十心得報告]

邱智仁

[有關居士林][近期活動][社訊][近期活動剪影][相關網站連結][連絡]

 

末學於今年(2002)五月期間,參加了紐約象崗道場的話頭十日禪修,這是我的第一個禪修經驗,也是第一次見到聖嚴法師的廬山真面目,並得親聞法師早晚兩次的對眾開示,以及與法師一對一的小參,可說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勝緣。

  我從小受到父母的淨土法門影響,對於禪修相當陌生,一直以為打坐是一種不安全的修行,總認為打坐的人很容易走火入魔。再加上右腿曾經拉傷,盤腿感到痛苦難受,於是一直覺得自己與坐禪無緣。赴美唸書後,得到呂大德與賴菩薩的接引,來到了賓州的居士林,因為感到與居士們志同道合,於是就很歡喜的參加例行的活動。在一次的毗盧寺之遊當中,一位喇嘛教了我們打坐的基本姿勢,從那天起我就天天練習打座了。因為家裡沒有打坐的坐墊,只有一張床,只好在自己的床上打坐。雖然理論上,在彈簧床上面打坐是不會痛的,可是自己的腿功實在太差,散盤二十分鐘就痛的要命了,每次下座時,必先得按摩雙腿許久,盤腿的地方總是會烙上深深的凹痕,好似烤肉架上的乳豬腿,烙上的是一橫橫的指印。雖然如此的痛楚,但是疼痛正可以趨走昏沉,所以我打坐雖在床上,卻不容易偷打瞌睡。

  在2002年的三月期間,居士林辦了一次初級打坐班,地點在紐約的東初禪寺,指導師父是住持果元法師,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,於是就高高興興的參加了。這時候我已經練習打坐快一年了,可是對於打坐的正確姿勢與基本要領,仍然不是很清楚,所以初級打坐班,對我是很有必要的。我發現原來正確的打坐是很輕鬆很安全的,其實要走火入魔並不是那樣簡單。參加打坐班之前,聽從了賴菩薩的建議,就向東初禪寺購買了內裝喬麥殼的蒲團與同一套的坐墊,從此終於可以坐的比較像樣了。

  參加禪十之前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。雖然經過了一番苦練,腿功得到了加強,可是對於禪十這樣密集的坐禪,總覺得自己的盤腿還有待加強。好似在作夢一般的,我與常念、常進兩位師兄,提早了兩天抵達禪十的場地當義工,一來可以適應環境,二來道場欠缺人手。當義工期間,早晚都有機會練習打坐,這時每每可以安穩的坐完一柱香,自己感到比較有信心一點,於是就賣力的作割草搬東搬西的事。可能因為勞動的關係,打坐時兩腿開始發酸,禪十的第一天,發酸的地方開始轉為疼痛,這時候生起不久的信心開始動搖了,身心陷入了一陣陣的交戰,禪修的前幾天就這樣與疼痛為敵,一會征服了它,一會豎起了白旗。小參的時候,我把這個情形向師父報告,聖嚴法師出人意外的說,我的腿傷不適合盤腿,法師要我隨意輕鬆的坐,不需要盤腿,他並建議了幾個方便的姿勢給我參考。

  我並沒有放棄已經慣用的單盤,只是撐不下去時,就改用別的姿勢。後來我發現念佛可以減輕甚至轉掉腿痛,就放下了話頭,偷偷的在心裡面念佛。我於是把這個情形報告給師父知道,聖嚴法師居然要我念佛,暫時停用話頭,等到想用話頭時再用。師父種種的方便法使我放下了疼痛,我不再與腿痛為敵,反而把它當成是自然的現象,痛就換個姿勢,沒什麼大不了的。就同師父強調的,禪修的目的在於修心不是練腿。禪十後我已深深體會這句話的道理,感覺自己坐禪比較能夠用方法了,奇異的是坐姿突然比禪十前正直許多,腿痛也不成為問題。或許坐久了腿還痛,但就算痛也不再那麼罣礙了。

  禪宗之所以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因為禪本身沒有定義,只要說出來就不是禪了。可是如果以譬喻的方式,禪這個字,字面上的涵義,可以勉強解釋成單純的心,即是眾生本來的面目。但是身為一個凡夫俗子,我們的心神總是不由自主的跟著境界轉,老是在分別是非善惡美醜,念念不斷起惑造業。所以禪坐正可幫助我們定下心來,看清楚念頭的生滅變異,進而能夠看破放下,漸漸心不為境轉,最後終於心能轉境而隨緣任運。

  經常聽人說,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。末學平常的定課是誦楞嚴經持楞嚴咒再加上念佛,可算是淨土法門的四不像,但因為四宏誓願有法門無量誓願學,於是就把握因緣加入了禪修的行列,既然學佛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,而禪本身是一種悟境,習禪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見性成佛。

  我大概是口業太重,講話很容易緊張,不巧學的科系需要經常作口頭報告,所以上起課來往往像是在遊地獄一般。學了打坐之後,我開始比較能夠看清楚緊張的來源,進而觀照它的生起與消滅,發現原來緊張也算是一種習氣,我試著把打坐時單純的心態運用到生活上,知道尚未發生的事不需緊張,正在緊張的時候,也會過去的,緊張完後就學著將其放空,知道緊張也是植於空性,這樣的觀照對我處理緊張有極大的幫助。打坐產生的單純心態不但能對治像緊張這樣的習氣,我感覺自己的身心都較前柔軟,疲勞似乎不易生起容易恢復,處世漸趨圓融,比較能包容不同的意見,生活變的較為悠閒卻更有效率。雖然我打坐只有一年半的時間,算是個初學者,可是打坐已成了一種習慣,可說是每日的精神糧食,再忙我也會抽出時間坐一坐。有句話說,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七層閻浮塔。學會禪坐是何等的幸福寶貴,豈是世間的富貴功名所能相比。
[1][2][3][4][5][>][>>]